杭州医学院迎建校百年学术活动——2025感染性疾病病原细菌识别与溯源技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2025年5月17日至18日,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多家权威学术期刊提供支持的“2025感染性疾病病原细菌识别与溯源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会议聚焦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技术发展、耐药防控及科学溯源等核心议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医疗机构、疾控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探感染性疾病精准诊疗与防控的未来方向。
会议伊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致开幕词,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杨珺致欢迎词,开幕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周海健主持。
首先是主旨报告,由杭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学术副院长金大智、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所长吴蓓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崔志刚主持。苏州大学周哲敏教授、School of Biotechnology and Biomolecular SciencesUNSW SYDNEY Laurence Luu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和平教授、杭州医学院金大智研究员、三亚市人民医院陈东科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余方友教授、河北医科大学赵建宏教授做了报告,聚焦感染病防控技术革新,展示基因组学、AI及多组学技术在病原溯源、耐药机制与传播预测中的突破性应用,提出整合"One Health"理念的环境监测与快速诊断体系,强调跨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推动传染病防控向主动预测转型。
大会还设了“细菌耐药”、“新病原鉴定”、“传染病病原体”、“微生物检验技术”等4个专题报告。
细菌耐药:杭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毓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医院张嵘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杜鸿教授、深圳大学基础医学院周凯研究员做了报告,指出耐药问题呈现"跨物种传播-毒力增强-快速进化"的复杂趋势,亟需通过多学科交叉(临床医学、进化生物学、环境科学)和新技术研发(噬菌体疗法)构建全链条防控新范式。
新病原鉴定:湖南省人民医院谢良伊教授主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杨晶教授、佛山大学医学院屈平华教授做了报告,指出病原体研究正从传统培养向多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拓展,新种鉴定和罕见病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与创新,显著提升了临床未知感染的诊断能力。
传染病病原体: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晓萌教授和杨章女教授主持,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蓓蓓、自治区传染病医院王泉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周海健研究员做了报告,指出感染性疾病的监测技术从被动监测转向主动预警,依赖宏基因组测序与自动化系统提升响应速度。实验室检测依赖全自动检测设备和标准化流程(如药敏、质控)推动耐药研究和感染诊断的精准化。
微生物检验技术:由三亚市人民医院陈东科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和平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周海健研究员主持,重庆医科大学汤一苇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俞云松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邹明祥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陈会教授、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孙长贵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鲁炳怀教授做了报告,围绕病原体快速检测、精准诊断技术及临床应用展开。指出通过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的协同互补提升检测时效性与精准度,强调多学科协作和检验与临床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本次研讨会恰逢杭州医学院百年华诞之际,立足感染性疾病防控的前沿需求,系统探讨了病原识别、耐药监测与分子溯源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高质量学术成果献礼杭州医学院百年育人征程。未来,以高校、疾控与临床机构的深度协同为纽带,我国感染性疾病防控体系将在技术革新与跨域协作的双重驱动下,加速实现智能化诊断、精准化干预的新跨越。
(文/胡珲;编辑/许玲敏;初审/金大智;终审/宋广忠)